苏轼与《范滂传》的故事
时间: 2023-11-15
苏轼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读书,读到《范滂传》的时候,深受感动。
他对母亲说,将来要做范滂那样的人,为国为民,舍生取义。
儿时的这句话,刻在了他的心里,整整记了一辈子。
苏轼被贬到黄州时,他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官位和名利的丢失,而是他的理想破灭了。
仕途无望,治国安民的这条路走不通了。
远离君王,报国无门,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?
直到有一天,苏轼在黄州城发现当地有溺死女婴的恶俗。
他心中不忍,于是给当地的官员写信,希望可以救助一二。
很快,在他的牵头下,建立了“育儿会”。
他自己出钱,也向当地富户募捐,为那些贫困的孩子送布送米,让她们得以活命。
几年下来,当地溺婴的习俗被革除,成千上万的婴儿得以活命。
苏轼也因此明白,践行自己的理想,不只有仕途这一条路。
山不碍路,路自通山。对的事情,做就对了。
只要初心不忘,人生总能找到各种通往理想的路。
他被贬惠州时,他自己出钱,修了两桥一堤,造福当地百姓。
他被贬儋州时,看到的是落后景象。
他心里想的却是:这是一次传播文明的机会,他要把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带过去。本是灾难之旅,变成一次慈爱之旅。
自苏轼起,儋州才算开了文脉,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进士。
每个人通往理想的路,从来不只有一条。只要内心无碍,人生处处都是路。只要内心不放弃,人生处处皆坦途。
静心语:
对的事情,做就对了。
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坦然面对,坚持初心。
所谓包容,不是扩充容器,而是打碎容器。
上一篇: 《庄子·达生篇》孙休的故事
下一篇: 清朝魏廉访的故事